2017年,有一部纪录片《寻找手艺》被经历13家电视台拒播,却在B站意外大火。
整个剧组只有三个人,为拍片买房的导演,现学录音灯光的副导演,还有负责开车的摄影师。
三个外行一台车外加一堆二手设备,就是《寻找手艺》剧组的所有家当。
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,只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、温暖的故事。
豆瓣评分8.9,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观众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部国产良心居然又出了第二部!
《寻找手艺2》
目前B站评分9.9。
豆瓣虽还没有评分,评论里刷屏的五星,坐实了它优异的品质。
还是原来的三人组,还是那辆拥挤破旧的汽车。
时隔四年,《寻找手艺》剧组带着对手艺执念再次出发。
没有工钱,没有金主,他们甚至不知道下顿饭在哪。
但他们管不了那么多。
手艺人在变老,手艺在消失,再等下去,恐怕什么都没有了。
或许此时你和厂长想一样,想知道那些手艺人这四年里过得怎么样。
他们手艺是否有人继承,他们的作品是否找到销路,他们是否还健在……
在山东泗水的小村里,刘师傅还在制陶。
村子空旷荒凉,或许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陶器重镇,最鼎盛的时候,村子有四五百位制陶师傅。
可现在就只剩刘师傅一人。
他守着这份没落的手艺,守着这个被人遗忘的小村庄,因为喜爱也不算孤单。
刘师傅说当年剧组离开后,自己这曾经热闹了一阵子,堆积在院子里的陶器也都卖光了。
但好景不长,如今陶罐陶缸又堆满了院子。
曾经的盛况到如今的荒凉,不禁让人看了心生感伤。
刘师傅说他喜欢看着院子堆的满满当当,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们一样。
但厂长更愿意相信“没有销路”这个原因。
被工业化替代的手工艺在消失,手艺人也在变老。
“老了”,恐怕是他们提到过最多的词汇。
四年,对于我们可能不算什么。
但它让他们更加年迈,没有力气继续制作,甚至带走了傣族伞最后传人坎温。
可能是老天太爱傣族伞,爱到竟舍不得给我们留下一点印记。
在坎温离世不久,他的老伴温扁也追随而去。
现在回看,四年前的《寻找手艺》里纪录的场景,是多么的美好安宁。
爷爷锯伞骨,奶奶绑伞架,两位老人默默做着手里的活,一把把傣族伞从他们手中完成,配合几十年的默契,看着让人感动。
可惜,这样的景象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。
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,坎温夫妇因年迈离去,另一位手艺人却因意外离世。
还记得新疆戈壁滩上的音乐人胡大拜尔地吗?
没有唢呐嘹亮,不及竹笛清脆,但巴拉曼独有的西域气质,受到维族人民的喜爱。
它的神秘独特不仅在于音色,还有它的制作与吹奏。
在没学过的人手中它就是一截芦苇杆,只有在会吹它的手艺人手中,它才是神秘乐器巴拉曼。
由于语言不通,第一季的时候,剧组只记录了老人吹奏的曲目和制作巴拉曼的过程。
再次到来时,他们找到一位翻译,本以为这回终于能有详尽的纪录,可他们却得到了老人因车祸离世的噩耗。
老天不仅带走傣族伞,也带走了维族巴拉曼。
老人离世固然伤感,但这次让厂长潸然泪下的是他们之间的重逢。
胡大拜尔地的妻子闻讯赶来,一见到导演就哭了,她说我记得你。
当年因为一部纪录片结缘,没想到再相逢却早已物是人非。
当年纪录老人吹奏巴拉曼的《寻找手艺》,也成了胡大拜尔地留给亲人,留给我们最后的影象。
在离开前,由于当地很少有人懂汉语,节目组把下载有《寻找手艺》的平板电脑送给了这家人。
我想这部纪录片,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再是纪录手艺那么简单了。
同样记得剧组的,还有云南德昂族水鼓舞的最后传人李腊补。
再见他时,李爷爷躺在床上。
他们一起看《寻找手艺》,李爷爷笑着说已经跳不动了。
看见他们来,李奶奶也很高兴,拉着副导的手说,你们来两回了。
临走时,李奶奶还很可爱的说纪录片里的自己不好看,希望能给自己拍张好看的照片。
李奶奶在摄像机面前笑得满脸花,李爷爷搂着她唱着德昂族情歌,这组来自八旬夫妇的恩爱,让我酸出了眼泪。
同时又有点难过,水鼓舞消失了,或许《寻找手艺2》是留住这位手艺人的最后影像。
《寻找手艺》记录的每一位手艺人,都留在了广大网友的心中。
在上一季中,造纸的两位侗族奶奶,在知道剧组拍的片子会在北京播放后,她们特别兴奋说,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。
如今,一个小小的愿望在B站却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暖心回应:
你们到北京了
到河南了
到上海了
到浙江了
到广东了
……
在第二季中,这种温暖还在延续。
剧组找到两位奶奶时,她们正坐在门口唠家常。
自材料用完后,她们就不再造纸,如今的老姐妹看上去更加苍老,但让人温暖的是网友们的弹幕依旧不变:
到山西了
到重庆了
到内蒙古了
到甘肃了
全国各地都到了
……
这四年里,有变化的,坎温带着傣族伞走了,胡大拜尔地带着巴拉曼走了。
但也有没变的——
西藏铜像锻造大师土旦,对信仰依然虔诚。
四年前他捐金子捐铜像,四年后他依然有什么捐什么,时间过了四年,他也捐了四年。
并且还会捐下去。
雕刻经板的藏族小伙,如今他已当父亲,还是从事着这份工作。
并且,他还准备让儿子也加入进来。
改变的是岁月,不变的是初心。
《寻找手艺2》延续着前作的真诚,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,只是静静看着就让人感动。
但就是这样真诚的作品,即使B站评分涨到9.9,却仍在被电视台拒绝。
最后只能在B站自主播放,现在它的播放量也不足7.7万。
延续数年的民族技艺,竟不如一个讨巧的短视频?
我不信。
不信这样的纪录片没人看;
不信这样的技艺不够迷人;
不信这样的纪录没有意义。
虽然没有流量,没有大制作,但至少他们留住了坎温最后的影像,留住了胡大拜尔地巴拉曼绝响,留住了李腊补的水鼓舞……
留住了很多正在消失的美好。
在影片结尾处导演还说《寻找手艺3》仍然会拍。
就算资金不够,没平台播,导演仍做着他们认为对的事。
等那时厂长依然会推,出一部我推一部。
厂长相信如此真诚可贵的民族记忆,不会没有人看。
本文为企业推广,本网站不做任何建议,仅提供参考,作为信息展示!
推荐阅读:旗龙网
网友评论
请登录后进行评论|
0条评论
请文明发言,还可以输入140字
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,请等候审核
小提示: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,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